见信好,截止到本周一,一共有 254 位同学订阅,感谢各位的支持。
一、好好学习
上周有位同学,通过回复 Email 的方式,分享了 TA 是如何摆脱狄德罗效应的:
避免过度消费的方法:不装电商App,只在电脑上用网页版。
挺有意思的,我最近也尝试了下淘宝的网页版,的确有点效果。可能是因为网页版太久没维护了吧,体验特别糟糕,降低了我的消费欲望,哈哈哈~
1.1 邓宁-克鲁格效应
每周一个小概念,本周跟大家分享一个有意思的「认知偏差」—— 邓宁-克鲁格效应(英语:Dunning-Kruger effect)。
这个效应解释起来,也比较简单:能力欠缺的人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不能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反之,非常能干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错误地假定他们自己能够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别人也能够很容易地完成。
这个效应大家可能没怎么听过,但可能听过王慧文提到的「愚昧之巅与绝望低谷」:

其实这张图背后就是邓克效应,愚昧之山(巅)意味着自信心到达顶点,但其实水平并不怎样,并且自己却不自知。直到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很行时,自信心下降,如果你还没有气馁,努力去学习,自信心慢慢到达最低点后,会慢慢爬离低谷。
很幸运,在我短短 5 年不到的 PM 从业生涯中,这两个点,我都到达过。一个是在我创业失败后,入职一家 B 端产品公司,可能是因为「海外留学」「毕业就创业」等各方面原因,感觉自己非常牛,并且当时业务也比较简单,越做越顺手。直到后来跳槽到互联网一线公司后,发现其实自己还是个菜鸟,同事中有海外名校背景的,也有在海外 B 端公司任职多年的 PM,再加上这家公司,崇尚「坦诚清晰」的理念,所以每次的评审都是一次次的挑战。慢慢地,我也开始迷茫,我是不是并不适合当产品经理?
回过头来,复盘这两段经历:
- 下山:从愚昧之巅下来这段路,个人认为,更多的是靠主动。第一,主动突破舒适圈。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将自己放到一个牛人浓度较高的地方。第二,主动获得反馈。可能你所在的公司并不崇尚坦诚清晰,但你可以私下主动听听同事的看法,甚至可以通过发送匿名问卷的方式,收集他人的反馈。如果你也从事产品经理工作,建议你在大需求上线后,主动给团队成员发送问卷,通过他们了解项目中有哪些不足之处。
- 上坡:这段路,要想上去得快,除了靠个人的努力,多做出成绩以外,还有两点建议。第一,转变思路,和自己比较。当时我为何迷茫?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常常和他人比较,评审完后,会觉得为啥我的需求有那么多问题,但别人的却没有?自卑迷茫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应该了解为何他们能做到,然后在每次评审中,努力比上次做得更好。第二,团队氛围要调整。这个建议可能更多的是给 leader 的,坦诚清晰的确没有问题,但也不能将坦诚都放在发现问题和缺点上,还需要主动鼓励。
1.2 生活中的过程知识
我的好友 fonter 在 6月20日那期产品沉思录中分享了 Dan Wang 的文章,文章里提到美国的制造业正暗藏危机。因为全球化,导致越来越多公司将生产线搬离美国,而美国制造业劳动力也从 1980 年的峰值下降了 40%。即使美国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再强,也面临产品无法在美国生产出来的窘境。
所以近两届美国政府都在大力推动各大公司,将生产线搬回美国,但 Dan Wang 也提出,即使将产线搬回美国,也不一定解决问题,因为美国缺乏生产的过程知识( Process knowledge )。
过程知识,我的理解就是所谓的「经验」或者「行动指南」。举个例子,就像一个从未做过饭的人,即使有一整套做菜的设备,以及一份详尽的菜谱,也可能无法将菜烹饪出来。
为何我想再次分享这篇文章呢?是因为最近遇到了一些纠纷,可能需要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但我发现,我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上网查一查」,然后发现即使像知乎这样的网站,也没有提供特别明确的「行动指南」,我有目标,也知道需要使用什么工具,但缺乏「过程知识」。而且我还发现,绝大多数回答这类问题的人都是律师或律所,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答案,估计需要私信他们。
不过幸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扯皮后,算是达成了和解方案。但整个过程真的异常痛苦,因为对方也知道诉讼成本非常高,即使我诉讼赢了,可能也无法拿到应得的部分,所以对方态度强硬,为了尽早解决,最后我只能退一步。但整个过程下来,我很疑惑,我明明是那个守规矩的人,但最后守规矩的却吃亏了。
无独有偶,最近在网上也看到了两个案例,两种不同的手段也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 一个是 B 站 UP 主贤宝宝因为楼上太吵,经调解无效后,打算发起诉讼,但和我一样,因为成本过高,最终并没有付诸行动,最后只能搬家。
- 另一个是金叶宸在淘宝上遇到预定货品没发货的情况,最后通过淘宝的人帮忙解决。
不过经历了这段事之后,我开始刻意地记录下一些「过程知识」,最近收集到一个很不错的借条合同范本,分享给大家。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法律相关的过程知识,也欢迎回复邮件,和我分享,我会在下期分享给大家。
二、小信号
本期小信号,跟以往有点区别,可能并不一定有什么信号洞察,本期分享 Edwin Dorsey 在 Twitter 上分享的一个数据,下图显示他是从 2020 年 1 月开始连载 The Bear Cave,2021 年开始做付费订阅服务,截止到 6 月7日,有 756 个付费订阅用户,15592个免费订阅用户:
他的 Newsletter 主要是写财经类的内容,一年订阅费用是 440 美元,一个月的费用大概是 44 美元。如果按照年收入算,接近 35 万美元收入。不晓得,在中国做付费订阅会是怎样的结果,收益会是怎样的。
最后Edwin Dorsey还分享了一些他对 Newsletter 的理解,里面有两点很有意思:
- Do something UNIQUE. You want to be the only person who does what you do. Build a personal monopoly.
- Good promo email + good content is the source of 80% of paid growth。这个跟我之前分享的More to that 博主写的博文「创作经典,而不是内容」观点非常像。
三、惊叹时刻
3.1 每周书籍
上周阅读的是《学习究竟是什么》,如果你去看豆瓣的短评,会有点两极分化,我个人的看法倒是觉得后两部分稍微有点水,前面还好。这本书更多的是把关于学习的几乎一切框架信息或知识点都「连接」起来了,本书更像一篇篇的研究笔记,如果你想深度研究关于学习的知识或科学,我会推荐这本书。
最后个人感觉这本书的载体,如果是带双向链接的电子版会更好一些,里面的内容过于分散,纸质书这种线性载体,太不适合这种网状内容写法了。
3.2 每周推荐
- 上周收到了方可成老师的第 500 期推送,非常震撼,方可成老师每周更新两期,那 500 期,就意味着方可成老师的会员通讯,已经推送了 5 年。热爱到极致,可能就是自律了吧~ 推荐各位订阅~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下图里的辣椒酱。你一般可以在东南亚餐厅能看到它,可不要小看这个辣椒酱,这个辣椒酱公司没有广告团队,并且没有投放过任何广告,但年收益达到 1.5 亿美元。

感谢各位的阅读,欢迎各位通过邮件或者社交媒体分享这个网址给你的朋友:https://www.getrevue.co/profile/thinkingjimmy
Ji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