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搜寻 Issue #12 cover

随意搜寻 Issue #12

见信好~ 本期是随意搜寻的第 12 期,不知不觉已经连载了 3 个月,感谢各位的支持~

如果是老订阅用户,应该能感受到内容的变化,从一开始的随意探索,到现在各个板块慢慢都有了各自的定位。不过也有一些遗憾,小信号这个版块我还是不太满意。目前有一些新想法,可能会在下期和大家见面,希望大家会喜欢。

也欢迎各位直接回复本邮件,与我交流~

一、好好学习

1.1 美拉德反应

最近一直在研究咖啡相关的知识,所以本期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这个反应指的是食物中的还原糖(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在常温或加热时发生的复杂反应,其结果是生成了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

这个反应有两个关键物质,一个是碳水化合物,一个是蛋白质,有一种大家熟知的菜品就是由这两种物质烹饪而成,大家猜猜它是什么?

它就是「蛋炒饭」。蛋液和米饭在加热时发生了美拉德反应,才使得米粒变硬并粒粒分离。所以其实要想做出粒粒分明的蛋炒饭,关键是让米饭和蛋液融合得更透彻,比如可以先把鸡蛋和米饭拌匀,再下锅炒,并不一定需要冰箱冷藏煮熟的隔夜饭。还有红烧肉,它之所以色香味俱全,也是因为美拉德反应。

那这个反应跟咖啡又有什么关系呢?

咖啡的特殊风味,其实主要靠的就是烘焙过程中的美拉德反应,生咖啡大约有 250 种芳香分子化合物,但通过烘焙,数量可以增加到 800 多种。而且随着烘焙的温度越来越高,咖啡的风味也会出现一些变化:

  1. 轻度烘焙:200度左右,豆子呈现焦糖化,大小约是原来的两倍,颜色变成浅棕色
  2. 中度烘焙:205~220 度左右由于水分逐渐挥发,豆子会越来越轻,颜色变成深棕色
  3. 重度烘焙:到了 225 度以上,咖啡就会发生二次爆裂,因为细胞壁被破坏,使得豆子发出油光

一般美式咖啡会采用中度烘焙,而像 Espresso 这种则会采用重度烘焙的豆子,甚至极度烘焙。而轻度或中轻度烘焙,则是第三次咖啡浪潮后流行的方法,第三次咖啡浪潮的烘焙师更关注咖啡品种、起源甚至土壤等基本风味,更多的是希望呈现和突出豆子的内在风味,而深烘产生的味道则会抹杀了咖啡的细微风味,所以一般高级的豆子烘焙程度越低。

哦~ 对了,也简单介绍下前面提到的第三次咖啡浪潮,咖啡行业目前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次:咖啡的出现,以及速溶咖啡令咖啡走进了世界各地
  • 第二次:意式浓缩咖啡机咖啡机被广泛应用(这个阶段也是星巴克兴起的阶段)
  • 第三次:注重咖啡本身的风味,为看重咖啡本身风味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手工咖啡

从这个趋势看,咖啡的发展好像是在螺旋上升,从工艺简单的手冲,到因为全球化而往工业标准化发展,再回到现在回到突出个性的手冲。

不知道下个浪潮会不会又回到工业化?比如咖啡液?或者类似三顿半那样的咖啡粉?

1.2 James Clear

最近订阅了 James Clear 的 newsletter,看到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在我五年多的打工生涯里,有两个 leader 令我映像深刻,他们都有个共同点,都在高强度的互联网企业工作,但都能很好地处理工作和生活,甚至在职期间还出过一些书籍。(哦~还有个很有趣的点,他们两人都曾在华为工作,都是设计部门负责人)

我这不评价他们的工作,但在时间管理上,我非常佩服他们。特别是第二个 leader,管理着上百号人,每天的面试和会议估计都非常多,而且还是大小周,我接触的中层 leader 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或多或少都有点不好,但他是我见过精气神最好的 leader。可惜因为不是同一个部门,没法细细观察。

不过说到职场的竞争优势,除了时间管理外,我个人认为「体能」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竞争优势。原因是:

  • 第一个是来自我的观察,在我有限的职业生涯里面,见到的公司高管体能都比较好。
  • 第二个是体能可能会影响你获得机会。举个例子因为你身体不适,有些会议可能就无法出席,有可能就会缺少一些信息,甚至机会。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这的确是残酷的职场现实。甚至我觉得可能不是高管的身体都比较好,而是机会选择了身体好的高管。

二、小信号

连载了十几期小信号,发现并不是每周都有值得分享的数据报告,同时随着连载的期数越来越多,我也从中发现了「大信号」—— 跨境电商,所以从本期开始,小信号的内容会稍作调整,后续会:

  1. 主要分享跨境电商的一些信号,可能是国外的报道,也可能是我对这个行业的理解
  2. 如果有值得分享的数据报告,我也会进行分享

而且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行业,我也躬身入局,实际试验下,看看我的判断是否准确。

OK 言归正传,本期小信号,跟大家分享以下内容:

  • Instagram Has Become SkyMall:本篇文章的作者是纽约时报和 WIRED 的特约作者,最近他观察到, Ins 上的广告越来越多,看到这些广告让他想起当年的 SkyMall(看介绍,有点像电视购物的杂志版?里面的商品现在看来,还挺有意思的),他对这些广告的评价暂时还比较正面:

The ads are a nonstop slurry of surreal products, and I love it

结合随意搜寻第三期的内容一期看,会发现国外的用户与中国的用户一样,消费入口发生了变化。逐步从原来的货架电商(比如亚马逊、淘宝),转移到了氛围电商(比如抖音直播等,这个是老外起的名字,详细解释可以看这篇文章)。而且随着 TikTok 在各国逐步开启电商功能,这种转移说不定还会更加明显。

那么面对这个趋势你我能做什么?

  • 第二个是跟大家分享一个新闻,推特(Twitter)首席执行官Jack Dorsey向投资者证实,比特币将成为公司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这个新闻的原因是,我在第一期小信号就猜测,后续打赏会支持数字货币,这个新闻令我更加确信我判断准确。
  • 第三个是中国联通的新闻:中国联通计划将于10月18日终止美国存托证券。直觉会有不少公司正在启动从美国退市的计划。

三、惊叹时刻

3.1 每周书籍

本周给大家介绍一本书(或者叫一套?)——《厨房里的技术宅:写给美味的硬核情书》,里面有五本小书,分别是:

  1. 咖啡:三分钟造梦机器
  2. 炸鸡:100%满足脆皮之欲
  3. 食物技术革新:从古早到未来
  4. 意大利面:面与酱的繁文缛节
  5. 日本料理:家庭料理之心

坦率说来,这套书跟我之前看的几本书类似,内容如果用视频来承载的话,可能会更生动,「离线」去看,有点寡淡。看完后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即使选题和内容再好,内容载体的确会对阅读者的感官造成影响。

3.2 每周推荐

  • 本周想重点推荐一个 B 站 UP 主,在完全不懂土木工程的情况下,只身一人,拿上自己的积蓄,去东北建房子,虽然后半段有点理想主义,但还是令人感动,活出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从广东到东北,女生花1095天打造乌托邦!!!!!
  • Clubhouse 再也不需要邀请码了,但感觉周围的人都没怎么玩了,对其稍微悲观,这个产品更像一个功能,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自己装过主机,今年初我装了一台,因为很久没装了,有点蒙圈,而且还是装的 MINI 机箱,看了好几个视频,才将机器拼好。最近看到 Intel 出了个线上版本的装机手册,看了下,还挺详细的,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