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搜寻 Issue #6 cover

随意搜寻 Issue #6

昨天是端午节,推迟到今天推送

各位见信好,

因为昨天是端午节的原因,推迟到了今天才推送,抱歉~

另外,因为 Hedwig 的稳定性问题,我将 Newsletter 订阅服务改为了 Revue,如果你不想使用此方式订阅,可以在邮件末尾点击 unsubscribe 按钮取消订阅。另外,目前还提供 RSS 的方式进行订阅,可以将此链接添加到 RSS 订阅器即可。

最后你还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方式进行订阅,可以通过搜一搜或二维码订阅,但因为公众号内无法打开外链,所以我建议使用「阅读原文」的方式打开。

image

OK,言归正传,第六期随意搜寻,主要内容是:

  1. 好好学习:以人为镜的学习方式
  2. 小信号:付费订阅经济是否会爆发?
  3. 惊叹时刻:推荐一个 B 站视频

一、好好学习

看到后台填写问卷的订阅者里面有不少大学生,所以本期的好好学习,想和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个学习的框架。可能对学生朋友会有点用处。BTW 这个方法也借鉴了我的好友 fonter 的「羔羊」计划,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订阅产品沉思录,查看到他的 Notion 库。

第一步:找人,而不是找信息

工作后,需要学习新东西,很少能像读书的时候,有现成的教材,有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常常学习东西的时候,都会习惯使用百度,或者找人推荐教材等等。这个也是我一直使用的方法,但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效率比较低,搜寻成本很高,所以现在我想学习一个新的东西,我都会先搜寻这个领域最好的人。比如:

  1. 你想要成为一名产品经理,更多的是应该找这个领域里面牛逼的人,比如张小龙、王慧文等人。而不是去网上搜索「产品经理培训班」。
  2. 刚进入新的公司,如何快速了解部门或团队情况,最好的方式是入职的时候问下 HR 或 Menter「如果想要了解团队或公司的情况,你会推荐谁?」

第二步:搜寻这个人的信息

确定这个人之后,就可以搜寻下这个人的各个信息,比如他写过的书,甚至他看过的书都可以,还有他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其实在网络上要想搜寻一个人的痕迹,还蛮容易的,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痕迹,比如,搜索张一鸣,你可能会搜索到他的豆瓣,能看到他读过什么书,但留意下他的豆瓣用户名,会发现一个线索「onebird」,通过这个线索,其实你可以找到很多信息。

当然,还有就是直接与 TA 联系,并进行交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机会,最好就是找到 TA 的文章或者一些访谈,甚至自传,比如我最近在研究段永平,于是我就找到了他的很多语录,甚至别人的分析:

  1. 段永平 - 创始人肖像计划 ep.4
  2. 看完段永平的100条思考,我终于悟出他为何这么牛…
  3. 在斯坦福对话段永平:Stop Doing List

第三步:记录下关键信息,去模仿,去行动

这个其实是最关键的,当你找到一个标杆后,不要犹豫,尝试模仿 TA 。这一步,大家可能会质疑,甚至在某个领域里会发现很多人,你都想模仿。但根据我的经验是——「犹豫就会败北」。

比如之前我学前端编程,有两个大牛推荐了不同的课程,然后我就开始疯狂比较,甚至又根据其他人的推荐,找到了所谓的「更推荐」的课程,然后花了几天搜寻,结果一行代码都没写过。这一步,确定不做什么更重要。

所以后来不管学习啥,我都确定好一个标杆,根据他的推荐去行动。

哦~ 对了,目前有 20 人填写了这个问卷,问卷里的彩蛋,我打算改一下,随意搜寻第 10 期会抽出一位幸运观众,送出一份我觉得有意思的礼物。

二、小信号

本期小信号,想跟大家分享几个付费订阅相关的数据。第一个是关于付费订阅新闻的数据image.png

图中有几个数据很有意思:

  1. 全球大概有 38 个付费订阅数大于 10 W 的新闻媒体
  2. 然后美国人的付费渗透率是 20% 左右,并且这里面有一半人会订阅纽约时报
  3. 其中第十名是财新,有将近 51W 的订阅用户数

以上是新闻媒体 PGC 的付费订阅,而 UGC 的付费订阅呢?最近 Substack 在他们最新的博文中写到:

More than half a million people pay to subscribe to a Substack writer, and the top ten publications now collectively make more than US$20 million a year in subscription revenue.

目前他们大概有 50W 的订阅用户,按照这个量级,接近财新的水平,但收入上 Substack 可能还差了一些,即使按照 618 财新一年 318 元来算,一年也有近 9500W 美元左右的订阅收入,而 Substack 头部用户加起来一年约 2000W 美元。不过这里也只是估算,财新应该还有其他的收入(如广告),而 Substack 也还有很多长尾的作者。

不过从这两个数据看来,在线新闻报道及观点类文章,用户也是有付费的意愿的,这条赛道上,可能并不仅仅只有免费和智能推荐这一条路。

三、惊叹时刻

之前我一直觉得 Apple Watch 那些什么心率、血氧检测都没啥用,最常用的就是看推送和时间,性价比不高。但最近健身的时候,开始使用它的体能训练记录,对它有了些改观。健身教练根据我的心率情况,调整动作,以及休息的间隙时间,以此做到高效的同时,还能保证安全。而之前,教练都是通过秒表的方式,根据经验调整我的休息间隙。并且使用 Apple Watch 数据进行动态调整后,练后的效果自我感觉比之前要好(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有点感叹,有种「科技改变个人生活」的感觉,而对上一次有这感觉,还是买了扫地机器人后。

本期除了这个外,还有一个 B 站上的视频想跟大家分享:

目前播放量已经达到了 289 万,不管是内容准备,还是配音、剪辑都非常精良。而且看完后,越发感觉视频平台后面可能会变成下一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