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68 第一性原理 cover

Issue #68 第一性原理

一、好好学习

1.1 First Principle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rue Knowledge

坦率说来,我是一个比较擅长「类比」思维的人,因为这种思维更有利于「向他人解释问题」,特别是解释一些对方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另外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这种思维,也令我能更好地做到 know what,特别是在学习新的事物上,我能通过它很快速就能了解和学会。最后,还有一点是在搜寻信息上,这种思维也让我能快速做到「举一反三」,能迅速定位信息之间的关联。

但这种思维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 know why 上很薄弱,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不足,所以最近我开始尝试研究「第一性原理」,所以本期好好学习,想分享下我的所学。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以及为何它值得学习?

Firt Principle(第一性原理)最早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最简洁的解释是「The first basis from which a thing is known.」翻译成中文应该是「一个事物被知道的第一个基础」。

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下,这个原理的思维方式与类比思维的差异。

估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福特的名言:

If I had to ask customers what they want, they will tell me: a faster horse.(如果问我的顾客需要什么,他们肯定会说需要一匹更快的马)

「更快的马」就是用类比思维方式思考后的结果,因为顾客知道「更快的马能让我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大概率是很难思考出「汽车」这个解决方案的。

而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则会更像一种演绎的思考方式,还是这个例子,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模式,则是需要你先定位核心问题「顾客需要什么?」需要的是一个能「快速从 A 点到 B 点的东西」。从这个原点去思考,才有可能思考出自行车、汽车、飞机,甚至火箭(是的,SpaceX 的火箭如果足够便宜,可能是一种不错的跨洲交通方式)。

如何建立「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

我的总结是刻意培养「先定位,后推演」的思维方式。先定位指的是先定位问题,或者定位「什么是这个事物的第一性原理」,然后基于这个原理或问题再去推演解决方案。

前者我认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物的关键问题,或者基础是什么?这个真的很难,我目前想到的方法是「不断去问为什么」。这里 fs blog 也分享了一个叫Socratic Questioning (苏格拉底式提问) 的方法,帮助你去定位:

  1. Clarifying your thinking and explaining the origins of your ideas (Why do I think this? What exactly do I think?)解释你想法的起源(为什么我会这样想? 我到底在想什么?)
  2. Challenging assumptions (How do I know this is true? What if I thought the opposite?)挑战性的假设(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 如果我的想法正好相反呢?)
  3. Looking for evidence (How can I back this up? What are the sources?)寻找证据(我如何证明这一点? 证据来源是什么?)
  4. Considering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What might others think? How do I know I am correct?)考虑不同的观点(别人会怎么想? 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5. Examining con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s (What if I am wrong?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if I am?)检查后果和影响(如果我错了会怎样? 如果我错了会有什么后果?)
  6. Questioning the original questions (Why did I think that? Was I correct? What conclusions can I draw from the reasoning process?)质疑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我会这么想?我没说错吧?我可以从推理过程中得出什么结论?)

再说回后者——「推演」。一开始我将第一性原理思维理解为了「追本溯源」。但后来发现其实是错误的。追本溯源只是第一步。它还有第二步推演。推演最好的方式就是「将问题分解成基本原理」。拿马斯克的 SpaceX 作为例子,商用火箭的售价非常昂贵,但如果将火箭的成本分解一下,你会发现,火箭的制造材料并不贵(原材料都是一些铝合金、碳纤维、钛等),并且如果将使用次数提升,也能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所以马斯克才没有花数千万美元购买火箭,而是决定自己造火箭。

1.2 Top productivity hacks chosen by internet and you

分享一个 Productivity Porn 😁不过这个内容稍微有点不一样,并不仅仅只是介绍方法,还加上了用户投票,分享几个我比较赞同,以及也在践行的 hack:

  1. Shower in the morning:有能力的话,还可以尝试冷水洗
  2. Get some movement in before starting work:如果办公地离家近,可以考虑走路,或者骑车(没必要骑电动车)
  3. Stop obsessing over productivity hacks and actually start working on that backlog of yours: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的做了。
  4. Have no "Zero-Days." Get something, anything at all done everyday. No matter how small, having accomplished SOMETHING during the day will feel good, and getting something done often inspires you to get more done once you've started:我觉得这个建议挺好的,尝试每天都「完成」点东西,即使很小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完成了。
  5. When you register for anything online,enter the website's name as your "middle name":这个我一般是收发快递的时候会这么做。比如我的 pdd 上的收件人就写的是「某多某」。这样就知道是什么渠道泄露我的信息了,不过后来想了下,好像知道了也没啥用。
  6. It doesn't have to be perfect , it does need to be started:我更喜欢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1.3 David Perell

本期人物推荐是 David Perell。他算是一名在海外比较出名的创作者,他的 newsletter 大约有 7 万人订阅。我推荐他的原因是我从他的写作方法 Write of Passage(还有个长文版的)学到了很多。如果你正在为写作发愁,不妨详细阅读一下。我这里简单总结一下他的核心方法:

Write from Abundance

Abundance 可以理解为「富裕的写作素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拓宽并且精简你的阅读渠道。听上去很矛盾。前者的拓宽是指内容渠道,比如你不应该仅仅指关注微博,还需要去关注更多信息源,而精简则指的是挑选最优的信息源,比如微博里的信息很多,但你可能仅需要关注其中几个。

第二步,你需要培养好随时捕获/保存信息的习惯。我现在的习惯是用 Cubox 保存值得分享,或者需要稍后阅读的文章 (BTW 下载或注册 Cubox 输入推荐码 au12pg 可以领取 7 天会员 😁),然后就是要养成随时随地记录想法的习惯。这就依赖第三点,建立笔记系统。市面上有很多笔记产品,其实用什么产品并不重要,记笔记才是最重要的,花时间研究各种用法,最后却不记录,那其实没啥意义。

Write from Conversation

从谈话中写作,这个其实并不难,有几个方向:

  1. 跟朋友或者家人聊。把你的想法说给他们听,看看他们有什么反馈,说不定你会有不同的思路
  2. 跟读者聊。这个也是我一直在尝试的方向,但很可惜,newletter 的互动难度还是比较高,除了 One Question For You 的回复率比较高外,其他内容的讨论相对比较低。
  3. 跟编辑聊。这个方法我就暂时没有实践过了。

Write in Public

我最近计划尝试第三个方法——公开写作。翻译有点直白,其实就是尝试在一些公开的社交媒体上创作内容,这样你就能马上获得反馈,并且还能因此积累更多观众。

Imitate, then Innovate

这个方法,我认为比较适合新手,如果你刚尝试写 newsletter ,我建议是可以先尝试模仿别人,再去考虑创新和不同。

二、小信号

今年冬天欧洲估计会很困难

本期小信号聊下最近的炎热天气。根据 Newscientist 的报道,我们正在经历世界上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 Heatwave(热浪)。也是 1961 年中国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温度最高的一次热浪。

除了高温外,还出现旱情,这也是 9 年来第一次发布全国旱情预警。

当然,中国并不是唯一受到干旱影响的国家,欧洲也正在经历 500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战争与干旱将进一步推高全球食品价格。并且除了粮食外,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也在上涨,估计今年的冬天,欧洲会很不好过。

猜猜哪个国家的平均周工作时长最短?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全球 38 个国家的人均工作时长进行了研究(可惜没有中国的),发现不少北欧国家的周工作时长很短,以下是头三名:

  1. 荷兰:29.5 小时
  2. 丹麦:32.5 小时
  3. 挪威:33.6 小时

工作时长最长的是哥伦比亚,每周平均工作时长是 47.6 小时。美国是 38.7 小时,英国是 36.7 小时。

三、One Question For You

本周的互动问题(你可以通过回复本邮件,或者通过评论公众号的方式和我互动):

如果你为「个人」工作,你会做什么?(注意,这里说的「个人」是围绕人去工作,而不是围绕企业,比如保姆就算是为「个人」工作)

上周收到不少同学的回信,上周的问题是:

问一个比较特别的问题,如果你生活在非和平年代,按照你目前的优势,你觉得你会从事什么职业?(军或民职业都可以)

孔:

非和平年代的话,目前基本上就没有优势了,活下来是第一要义,其次应该会从事和帮助更多人活下来相关的职业。救济站发粥的?哈哈哈哈哈

Sun: 如果是非和平年代,我不敢想,应该还是民吧。

온기:

如果生活在非和平年代,可能还是会做翻译。

Jimmy:

我想聊下,我问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因为这个问题跟最近的地缘政治有关外,还想通过这个问题,反思我们现在的一切,如果失去了和平,我们可能真的一无所有。

回到这个问题上,我可能会考虑去从军吧,但身体素质不太行。可能会去做一些情报分析工作,我觉得我挺适合去做信息搜寻的。


还有几位同学回复了上上周的问题(消灭了 0 回复😭)

大家工作后有在学习外语吗?是怎么学习的呢?(如果你还在读书,那你会考虑学习第二外语吗?为什么选择这个?)

Chris:

刚订阅你的newsletter,回答一下上周的问题吧(消灭零回复),我在通过多邻国学习法语😄,主要是出于兴趣吧。

Sun:

我怎么记得我上周回复过了😄,难道忘记了?我最近一年一直用「不背单词」在背单词。

온기:

目前还在读书,明年毕业,因为学的是小语种,英语成了第二外语。对个人而言,同时学习两种外语并非易事,目前英语学习只停留在用软件背单词;本专业学习则以读为重点(读、跟读、影子跟读……只适用于日常摆烂)。


最后,惯例宣传下会员计划,如果你支持本 newsletter,不妨点击这里购买。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下去的动力:http://suiyisouxun.mikecrm.com/1fsTr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