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见信好,各位付费支持过我的朋友,麻烦私信或者 Email 我你的收货地址和联系方式,最快下周我会给大家寄出随意搜寻泡泡骚手机支架:

一、好好学习
1.1 DALL·E 2 Prompt Book
在第 62 期,我曾经介绍过一个叫 DALL·E 2 的产品,你仅需要输入一些文字,就可以通过 Ai 程序生成图片。我试着创作了一些,但都不是很满意,每次在 Twitter 上刷到令人惊叹的作品时,我都有个疑惑?为啥他们生成的图片那么好看?难道是我的输入方式不对?
直到我看了这本 DALL· E2 Prompt Book 才知道,原来写好一段能让 Ai 理解的话,其实挺难的。因为有非常多的可以调整的细节,比如你甚至可以增加镜头相关的参数,从而让 Ai 绘制出一些特殊的效果:

另外,我还发现了一个叫 Promptbase 的网站,号称是 DALL·E, GPT-3 + Midjourney Prompt Marketplace,用户可以在其上面售卖和购买 prompt(哦,简单解释下 prompt,其实就是你输入给 Ai 的那段文字),看了下他们的特色商品,看上去真的很精致。
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叫「AI 调教师」的新职业?

1.2 Productivity Porn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样,很喜欢阅读各种各样效率类的文章。我曾经也很喜欢,但最近半年,我开始减少阅读类似的文章。究其原因,正如这篇文章作者提到的那样,这些「Productivity Porn」并不好,甚至可以将他们称为 a uniquely terrifying negative effect of social media,原因有以下几点:
- It saps my intrinsic motivation(削弱内在动力)and very deceptive(非常具有欺骗性):每天,我们都会花很多时间在阅读上,可能是阅读一些新闻,也有可能是一些文章。当我们读到一些低价值的内容时,我们会刻意地加快跳过他们。但像这些有关效率的文章,他们会降低你的潜意识判断标准,你会把他们误以为是有用的东西,并将这段时间定义为「高效」的时间,然后投入越来越多时间在这上面。但实际上,你只是在「想着去做」,而不是「实际去做」。
- It is found in all forms of media. 他们无处不在。不管是书籍,还是微博,甚至播客,你都能找到他们。
也展开说下我的经历和感受。
我在连载「随意搜寻」的过程中,因为连载的内容多跟效率和决策有关,所以常常收到很多朋友的私信,问我用什么工具,以及用了什么方法做到持续连载那么久。说实话,方法真的很朴素,没什么特别的。我非常不确定收到我的回复的朋友,是否满意我的答案,以及是否真的实践了。
我猜测应该没几个人会实践,或者实践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因为我曾经也是这样的:
- 沉迷各种有关效率的文章。比如各种关于如何用 Notion 规划日常生活的文章,看完后还要收藏,但基本上很少会尝试。
- 试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乐此不疲地一遍又一遍的迁移历史资料。我最早从 Evernote 迁移到为知笔记,然后又迁移到 Notion,然后又试用了诸如 Craft、Logseq 等各种各样的工具。时间都花在迁移和研究新工具上了,记录反而变少了。
究其原因,很有可能跟上面提到的文章那样,因为我阅读了大量所谓的「Productivity Porn」,这些文章令我产生了以下不正确的认知:
- 将时间花在提升效率上是对的,回报率很高
- 提升效率的空间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永无止境
为什么我将他们称为「不太正确」,因为他们都缺乏两个前提:
- 实践:看教程,看各种分享,看完了不实践,回报率就是 0
- 坚持:很多工具,数据迁移其实并不重要,只有你真的坚持使用了之后,才给你提供增量价值,才真的提升了你的效率,光完成迁移,然后就用个一两天,其实就是在原地踏步。
所以我最近的习惯是:
- 少看这些 Productivity Porn,仅仅只看某几个牛人的分享
- 遇到有意思的工具,强迫自己不迁移,并且真的使用 1 天,如果 1 天没有给我提供价值,放弃使用。
- 可以多工具同时使用,但不轻易切换记录工具。像 Craft 我就用了一年多了,一直没换。
1.3 200 / Four years of DD! 🎉
本周的人物推荐:Kai Brach,他是 Dense Discovery 的主理人,此 newsletter 已经有将近 4 万人订阅,非常厉害。DD 的内容比较固定,会分成几个完整的部分,随意搜寻在规划内容框架的时候,也从它那得到了不少灵感。
另外,DD 有两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环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订阅一下。
- 每一期头图都是一幅精美的插画或者动图
- Worthy Five: 罗列 5 个互动问题(随意搜寻的 One question for you 就是受到他们的启发)
1.4 75 Things Everyone Has Experienced But Would Never Talk About
坦率说来,这篇文章与「好好学习」主题相违背。但因为太有意思了,还是想分享给大家。本篇文章主要是收集了 75 件人们都有的,但不愿意谈起或者不在意的经历,非常真实。通过这些记录,你就像是在复盘自己一样,说不定你也做过很多很奇怪的事情。
挑几个我愿意说出来,且在我身上也发生过的事情:
- When your ear randomly pops and your hearing suddenly increases by 35%
- Me restarting the song because I blinked on my favorite part.
- Me Getting up to pee after being comfortable in bed(Jimmy:哈哈~这个对我来说实在太常见了)
- Reading cooking instructions off the bag I just threw out(Jimmy:这个也很常见)
- If I wake up at 8:27 and my alarm was set on 8:30 you can bet 100% imma close my eyes and go back to sleep for those 3 minutes(Jimmy:太真实了吧)
- When you've got ear phones in but forget and walk away from your laptop(Jimmy:换成无线耳机后,就再也没发生了 😁)

二、小信号
上周的大新闻应该就是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在此之后,解放军又展开了一系列的演习。虽然明面上硝烟味十足,但并没有爆发直接的冲突,或者战争,但我认为此事发生后,暗地里各方(这里的各方并不仅仅指中美)都开始做出了最坏的打算。
刚好 8 月是新加坡国庆,新加坡总理在国庆贺词中提到:
Around us, a storm is gathering, US-China relations are worsening, with intractable issues, deep suspicions, and limited engagement between them. This is unlikely to improve anytime soon.
并且他还提到:
In the next decades our region may not be as peaceful and stable as it has been thus far.
我最近的一周的感受是,虽然没有进展到最坏一步,但大家都在做最坏的打算:
- 中美最近都在做一些摆脱对方依赖的事情。比如拜登最近宣布的扶持美国芯片行业的法案,中国在美上市的国企央企退市。
- 全球供应链开始出现新的一轮转移,很有可能未来会有不少开在中国的代工工厂会搬去东南亚,亦或者会搬回本国。
- 短时间内不会进入到最坏的那一步,多方都还是非常依赖对方的。国际金价没有出现特别大的上涨,相信很多人都跟我的判断类似。
BTW 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看看新加坡副总理黄循财的华语贺词。
三、One Question For You
本周的互动问题(你可以通过回复本邮件,或者通过评论公众号的方式和我互动):
懒癌复发怎么办?
上周收到不少同学的回信,上周的问题是:
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你如何做到work- health balance?(不奢求work life balance了,仅希望做到健康)
本期收到了不少朋友的回答,感谢各位的支持 😁
Jimmy:
我最近养成的习惯是:
- 走路或者骑车上班
- 不叫外卖,中午尽量直接去饭馆买,这样能多走点路
- 在路上我会用微信听书,倍速听一些传记类的书籍。能减少走路的疲惫之余,还能更好地利用这段空余时间
呆皮空:
因为我是大学生,所以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改成 study-health balance,我的做法是养成一些小习惯:
学会使用「番茄钟」。按注意力能集中的半小时或四十分钟划分,但不仅是为了集中高效学习,更是为了定时起来走走,活动肩颈腰,预防颈椎、腰椎疾病。
使用支架。我的手机、iPad、笔电都各有配备支架,保持适当距离能保护眼睛,同时适当的高度也利于颈椎健康。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同学小学时期会用书本支架,长大反而抛弃了,其实支架还是很必要的。
将时间集中起来用。很多人无意识地分散学习和工作项目的时间,其实是很低效的。最好稍微规划时间,将一个项目集中做完,高效也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减少内耗。
感谢你的分享,对我很有帮助!
Eddie:
我还是学生,所以 work-health balance 对于我来说就相当于 study-health balance,我想谈谈一点小心得。
我曾经长时间七天都用来学习功课,努力程度约等于高三。当时看了学校发的一些推文介绍一些榜样学生是如何安排学习的,每一位榜样同学都被问周末是如何度过的,他们都回答周末至少会安排半天完全放松,而我当时却自诩我把七天都用来学习所以我更努力。虽然最后备考的考试运气比较好通过了,但是在考试结束之后像是耗尽了力气一样,很难再提起力气集中精力投入到下一轮学习,遇到需要动脑的任务,会有无法克服的倦怠。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有意让自己在周末安排一到两天真正过不学习的周末,现在好多了。
劳逸结合虽然听起来像废话,但相信有相关经历过的朋友应该能体会到,长时间“劳劳结合”后不只是身体很劳累,心情也很容易低落。比我优秀的人比我还努力,嗯嗯,有道理,不过吃好玩好也很重要呢。
SunCheng:
花5000块去一次新疆,换成3次短途旅行,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例子,一次捡100块钱,和分10次每次捡10块,后者的快乐持续更久,😄
如何做到work- health balance:
- 升降桌
- 番茄钟,每45分钟,休息5-10分钟,走动,做一些拉伸之类
- 下班之后跑步
Adobe1874:
work- health balance,要实现这个真的不容易,这意味着两者都要做得不错,其实把一项做好感觉已经不容易了哈哈。
最后,惯例宣传下会员计划,如果你支持本 newsletter,不妨点击这里购买。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下去的动力:http://suiyisouxun.mikecrm.com/1fsTr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