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信好,上周发了我第一个 B 站视频,感谢各位的收看。
本周开始,我会尝试一周更新两期视频,敬请期待。
一、好好学习
1.1 美团内部泄露:高管给年轻人的42条成长建议
看这个标题就唬人,但我从一些曾在美团任职的老铁口中得知,好像里面的内容的确有高管讲过(此处不为此内容准确性背书),所以我花时间看了下,即使抛弃美团的背书,里面的内容也有不少值得推荐的地方:
- 首先是里面提到的成长方法论,我认为都非常好,甚至有不少可以被标记为「我要是当年能知道得早一点就好了」的方法。关于学习成长,我在随意搜寻第六期也聊过一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 王兴认为“想清楚,讲明白,听得懂,做到位”:先抛开是不是王兴说的话,我认为这句话非常非常好,甚至不仅仅是对新人来说,对于所有层级的人来说都很有指导意义。
- 要做到长期有耐心,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要有好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第二,要有良好的心态:身体和心态会真正决定你在职业上走多远。这一点,我在 22 期也提到过,非常有同感。
对了,文中还提到一点「保持早起」,但感觉这一点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太难了。貌似 Tim Cook 好像就一直保持每天五点半起床?太强了。
1.2 不要将结果看作过程
上周,我拍摄了我第一条中长视频(1分钟~30分钟的视频),我想和你聊聊我的感受。
不知道随意搜寻的读者里面,有多少人曾经拍摄过或者想要拍摄中长视频。估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看到其他 UP 主随便拍个做饭视频就百万播放,就萌生出了好像我也行的想法。但当你真的拍摄的时候,其实会发现,真的很难,因为视频画面以外,其实有很多功夫你是看不见的。
一个拍摄静物的视频,看似简单,但当你尝试了一下后,就会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需要使用到云台或者滑轨来完成。这些都是通过镜头看不见的地方。
但我发现,大家在阅读别人的文章的时候,却不会有这种想法,想了下,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 图文一般结果就等于过程(当然创作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比如搜索资料这些点,并没有展示在文章中,但引用的数量能间接告诉大家),你码了多少字某种程度上能约等于你有多努力,但视频却很难,可能 1s 的转场,需要花几个小时逐帧去扣,但这些视频的观看者都不知道。
- 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码字的过程,但很少有人经历过中长视频的创作,所以导致大家都低估了视频创作的难度。
所以拍摄完第一个视频后,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剪辑,或者拍摄,而是懂了一个让我更加谦逊的点,看待任何的事务不要简单的将结果看做过程,作为一个旁观者,你并不知道结果的背后,有过怎样的过程。
如果你跟我一样也是从事产品经理,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常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人吐槽我曾参与过的某某产品的不好,我一般的反应都是:嗯,这个问题我们考虑过,但权衡完所有条件,我们现在的做法是相对较优的。任何的产品方案都是在当时的决策环境与条件下,做平衡。而这些过程往往很难在结果中反应出来。
所以保持谦逊的第一步,请不要再简单地将结果看成过程。
二、小信号
上周,何同学发了个视频,引起了不少讨论,但貌似都是围绕何同学收了多少钱,里面镜头有多少是特效等等。
今天我想从创作者的角度,聊下他的视频,以及我的判断。
首先,看完这个视频,我最大的感慨是“视频创作者对内容探索远远强于文字创作者”。
类似的带货内容,使用图文,有可能做到何同学这个视频的效果吗?
我觉得很难。
文字受限于平台的表达能力,创意表达的能力太弱了,要想实现各种创意,还需要依赖平台。但现在不管是微信还是众多 newsletter 平台,都没法做到特别好的内容。可能 Apple 做到了,但我想成本应该是很高的。
第二个感慨,任何的创作平台其实是牛人的放大器。
何同学视频再次火了后,各种分析说现在是普通人最好的时代,因为所有普通人都能靠内容赚到钱。坦率说来,我觉得并不是,你说一个从 985 大学毕业的人,在中国能是普通人吗?
另外,如果你尝试过制作类似的视频,你就会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当你发布了第一个视频后,你其实就已经超过了 60% 以上的人。然后如果你还能做到,面对很低的播放量,并依然保持更新,你就比 99% 以上的人要强了(这个数据是在我的抖音创作者后台看到的)。
你说能做到这两点的人能是普通人吗?
最后,我想聊下看完何同学视频后的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以后这些流量视频创作者会直接生产产品?
其实这个趋势早在服饰行业就出现过,在直播带货火之前,就有不少网红在 1688 上进货,然后转卖,好一点的还会与厂商一起合作,贴牌或者自己设计。但直播带货火了后,也有不少网红觉得,与其这么累自己做产品,不如直接卖别人的产品。
坦率说来,的确,既然能赚快钱为何要那么辛苦?
但流量逻辑一直在变化,我相信未来流量的获取成本会越来越高,躺着赚流量钱的方法可能越来越难。如何获得精准的流量,以及如何提升复购,可能是未来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或许自己生产产品会是一个难却正确的道路。
而且,我最近也看到了不少科技类的 UP 主,也开始走当年服饰网红的道路。比如影视飓风,从麦克风的联名开始,再到和厂家一起共创,一起设计和生产摄影支架。
这让我看到了这条道路的可能。
所以本期的信号评分:
- 确信程度:4
- 重要程度:3
- 非共识:4
- 赔率:1
如果你不知道上述分数的含义,不妨看看第22期。
三、惊叹时刻
3.1 每周书籍
本周推荐的书籍是《九宫格写作法》,这本书豆瓣评分 7.3, 个人感觉稍微偏低了一点,应该在 7.5 左右。豆瓣里面有读者给了 3 星,并且留下了如下评价,我觉得非常有代表性: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的确,这本书读起来就有那种感觉。里面很多内容都非常浅显,甚至有种即使你看了好几遍,都无法记住多少内容的感觉。因为这本书,我个人觉得是一本教写作基本功的书。这个评价并不是高情商的说法,写作的基本功的确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如果你想要学习大招,这本书应该不太适合你。如果你想提升写作的基本功,不妨边看边记录,同时再实践一下。
3.2 每周推荐
- My 90's TV:特别有意思的网站,模拟了美国 90 年代的电视,并且不仅仅操作和 UI 上模拟了,内容也是当年的内容,个人感觉有点土,哈哈哈。
- Nanonote:最近看到一款限免的笔记 App,采用的是对话式交互,还挺有意思的。
- Shopify Counter:Shopify 最近推出了一个周边,是个订单计数器,非常有意思。我觉得各大创作平台都可以参考搞一个粉丝计数器,送给头部主播。
两个月前,又拍完了一卷胶卷,直到最近才晒好,我给他们取了个名字,叫「过期影像」:
